文 劉錦錦
In Chinese Buddhist painting, the Buddha painting mainly contains the statues of Buddha, Bodhisattva, MingWang, Arhat, ghost and mastermonk. The purpose of drawing Buddha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praising, consecrating and worshiping the Buddha and Bodhisattva. The painting is basically about the change of Buddhist scripture, which means transform the text of Buddhist scripture into picture.
釋迦牟尼說法圖
絹本鏡心
佚名
141×75cm
佛教起源于印度,為公元前6世紀—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chuàng),因其父為釋迦族,成道后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澳材帷币鉃槊髦榛驅氈?,引申為圣人,所以“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釋迦族的圣人”。佛教,用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指以般若(意為智慧)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為覺悟)之道。
佛教繪畫是伴隨著佛教的產生而產生的,所以,它首先在印度出現并且得到長足發(fā)展。根據考古發(fā)現和文獻記載,佛教繪畫藝術的產生大約是在阿育王時代(公元前273年—236年)。古印度多以壁畫裝飾佛堂,亦作畫于門側、講堂、食堂、浴室等處,內容多與佛教有關。
文殊菩薩
絹本鏡心
佚名
134×70cm
佛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七中詳細描述了佛陀對寺廟內繪畫裝飾的精心設計情況,如在門旁畫藥叉(藥叉是一種神,出現在印度神話和佛教神話中,也叫夜叉,分為地行夜叉和飛行夜叉等。有英俊青年或美貌女子,多為諸天神眷屬,也有外貌威猛、作為諸神將領或者佛菩薩的護法)形象,墻壁畫大神通變(指表現神佛智慧莫測,通達無礙的圖像),檐下畫本生故事(指釋迦佛前世累代行善苦修的故事),在其他地方畫持餅藥叉、地獄變(指為勸善懲惡而描繪各種地獄苦狀的圖像)等。
韋馱天
絹本鏡心
佚名
136×72cm
綜觀中國佛教繪畫,大體上可以分為像和圖兩大類。佛像畫主要是佛像、菩薩像、明王像(佛、菩薩的忿怒像)、羅漢像、鬼神像(天龍八部像)和高僧像。畫佛像的目的是出于對佛和菩薩等的禮贊、供奉、崇拜的需要。佛的形象和悅靜穆、無沾無礙、圓滿自足,那脫盡人間煙火氣的瀟灑體態(tài)、那早已洞悉一切宇宙人生之真諦的微妙神情以及不可捉摸的睿智微笑,將出世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使崇拜者易受感染,進入大徹大悟、超凡入圣的宗教境界。
阿彌陀佛源流圖
絹本鏡心
佚名
120×74cm
佛教繪畫的圖主要是經變圖,即將佛經的文字內容轉變成圖畫。如《釋迦牟尼說法圖》,一般為主像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蓮花須彌座上,身披圓領袈裟,衣裙鋪座。主像兩側侍立兩弟子、兩菩薩、兩脅侍等。底座前為夜叉頂寶珠,兩側排列跪蓮童子、蹲獅和脅侍。雖然人物眾多,但場面組織有序,主次分明。畫家們用不同的構圖形式,巧妙的將佛經中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情節(jié)表現出來。
又如《阿彌陀佛來迎圖》。根據極樂凈土相關經典,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眾生若信愿念佛,愿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會率圣眾來迎。所以《阿彌陀佛來迎圖》中,居于中心位置的都是阿彌陀佛,其形象高大,雙手結來迎印,一道祥光自佛首射向祈愿者身上。左右脅侍是觀音和勢至。這些經變圖具有象征性的特點,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哪部佛經的故事。
阿彌陀佛來迎圖
絹本鏡心
佚名
70×33cm
佛教繪畫自東漢傳入中國后,直至唐代以前,一直是中國畫壇的主流。這之后,孔子、老子像及道教繪畫等皆效其法,因而大大促進了中國繪畫的發(fā)展和宗教的發(fā)展。所以,佛教繪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在形象上創(chuàng)造了許多典范作品,新創(chuàng)了別開生面的形式,而且大大豐富了繪畫的題材,對中國繪畫的影響極為深遠。
藥師十二神將像
絹本立軸
佚名
90×3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