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迪
Gu Embroidery was bor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t Shanghai Gu’s Luxiang Park. It is a famous school of embroidery i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only embroidery genre in China that was named after a family name. It inherited the painting embroidery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added some innovation, replacing pen with needle, ink with thread to integrating embroidery with painting to achiev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being elegant and delicate. Gu Embroidery had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left deep and profound impact on the tapestry and embroidery in the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such as Su Embroidery and emulational embroidery. Once I luckily acquired a piece of work titled Gu Embroidery Album by Han Ximeng from Luxiang Park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I would to conduct a textual criticism to the collection by this article.
顧繡是誕生于晚明時期上海顧氏露香園,以韓希孟為代表的中國刺繡史上著名的刺繡流派,更是中國刺繡史中唯一以家族姓氏命名流派的刺繡。她既繼承了宋代以來的畫繡,又有所創(chuàng)新,以針代筆,以線代墨,繡畫結合,高雅精細,在明清之際,影響巨大,且對蘇繡、仿真繡等江南織繡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是次,有幸征集到一件題識為《明露香園顧韓希孟繡畫冊》,謹以此文對此件藏品進行考據(jù)。
露香園顧繡
提起顧繡,言必露香園,在一些顧繡作品中也常見“露香園”朱線繡章,可以說“露香園”已成為顧繡代名詞。
說起露香園,必談顧名世。顧名世,字應夫,號龍海,上海人。生于明正德二年(1508),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官至上寶司丞。其長兄顧名儒,字道夫,為明嘉靖七年(1528)舉人,任鄧州知州。兄弟二人任官多年后,相繼歸隱,其兄在城北之隅建造了“萬竹山居”,而后顧名世在其旁墾拓造園,造園之時,意外得到了一方篆書題名“露香池”三字之石,認為出自元代大家趙孟頫之手,便以此為園林命名為“露香園”。因露香園亭臺樓閣畢具,又融山石水流之趣,很快便成為了海上名園,加之顧氏以詩詞會友,文人墨客常聚于此,露香園便成為了吟詩作賦的文人賞游之地,因此也留下了多篇對露香園的贊美詩詞。
顧氏家族為書香門第,除顧名世外,其子孫中多人精通文藝,極具文采。家族藝術修養(yǎng)皆高,在如此良好氛圍的影響下,家中女眷也深受其影響,其間刺繡人才輩出。朱啟鈐《存素堂絲繡錄》曾言:“明之上海顧繡,以繡傳家,名媛輩出?!?/P>
顧繡之名,應得來于顧名世二代顧箕英之妾顧姬繆氏,而使顧繡名聲大噪,影響明清之際刺繡的代表當屬顧名世的次孫媳韓希孟,即顧壽潛之妻。發(fā)展至清初康熙年間,顧名世之曾孫女顧氏(張來之妻),將顧繡繼續(xù)發(fā)揚。
顧繡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
顧繡產(chǎn)生于晚明之際,政治上,皇帝倦怠,官宦亂政,朋黨之爭。封建中央集權的控制日漸消弱,地方上無論在政治上亦或文化方面都開始了多元化的趨勢。
顧繡源于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自然資源富庶的江南,經(jīng)濟上的富足使人們的生活相對安逸,而江南地區(qū)本是文人薈萃之地,晚明之際,文人倡導物質(zhì)上追求享樂,精神上規(guī)避世俗,以琴棋書畫、品茗賞古為嗜好,恬淡閑適的藝術化生活情趣為他們所追求。彼時,明式家具、嘉定竹刻、宜興紫砂、犀角雕刻成為文人案頭的追求之物。文人的參與,能工巧匠的技藝,鑄就了此時各類藝術品的輝煌。而顧繡,作為望門家族女眷閨閣之物,因顧氏家族之名聲,又與彼時世家大戶交往甚多,而為其影響創(chuàng)造了條件,使得這種欣賞性畫繡備受文人士紳的青睞,而這種青睞又推動了顧繡在社會上的影響和地位的提升。據(jù)清初葉夢珠《閱世篇》記載:“露香園顧氏繡海內(nèi)馳名。不特翎毛,花卉巧若天成,而山水、人物無不逼真活現(xiàn)。向來價亦最貴,尺幅之素,精者值銀幾兩,全幅高大者,不啻數(shù)金。”由此可窺,直至清初,顧繡之精,顧繡之尊。
顧繡產(chǎn)生于顧名世這個家族皆文人,文化底蘊深厚的家庭氛圍之中,特別是其子孫亦極具文采。而使顧繡名聲大噪的重要人物,即顧名世其次子顧斗英二子顧壽潛之妻韓希孟。韓希孟嫁至顧家時,顧繡在創(chuàng)始人顧姬(繆氏)的開創(chuàng)下,已至“口碑皆是”的水平,而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韓希孟自然會受到良好的熏陶,為韓希孟個人繡技的提升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其夫顧壽潛的藝術修養(yǎng)及支持,對其刺繡藝術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更重要的是,韓希孟本人有很高的繪畫藝術修養(yǎng),且對織繡藝術創(chuàng)作嚴謹勤奮。
顧壽潛,別號修佛齋主人,繪畫師從藝術大師董其昌,據(jù)同治《上??h志》載:“壽潛字旅仙,又號繡佛主人,為董文敏弟子。”董其昌也十分欣賞這位弟子,稱贊說:“韓媛之偶為旅仙,才士也。山水師予,而人物花卉尤擅冰寒之譽”。由此可見,顧壽潛在書法、繪畫方面的藝術造詣和文學修養(yǎng)。韓希孟與丈夫朝夕相伴,必然對書畫藝術耳濡目染,也勢必影響到她的織繡技藝。
與此同時,顧壽潛對于刺繡認為是“古來稱神絕,每自不朽”的高雅藝術,對刺繡極為珍視。特別是,還借助自己為董其昌弟子和詩壇畫苑小有名氣的有利條件,不失時機地將其妻作品推廣,擴大了韓希孟的刺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即使有其夫的影響和幫助,也離不開韓希孟本人的成就。作為韓希孟本人有著很高的繪畫技能,鄧之誠《骨董瑣記》載:“(顧壽潛)婦韓希孟,工畫花卉”。其次,韓希孟還通曉畫理,有很高的藝術感悟力和鑒賞力。因此其作品粉本多臨宋元名畫,而將其對作品的理解融入于針線之中。此外,從其流傳至今的作品中顧壽潛的提拔所知,對于每一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凝聚了韓希孟的艱辛努力,顧壽潛在《韓希孟繡宋元名跡冊》所提“寒铦暑溽,風冥雨晦時,弗敢從事。往往天清日霽,鳥悅花芬,攝取眼前靈活之氣,刺入?yún)蔷c。”可見在韓希孟創(chuàng)作中對于氣候天時都非常謹慎,以便在愉悅的心情中創(chuàng)作。
本品考證
本次上拍的冊頁十開,每開一面刺繡,一面題識。全冊除一幅松鹿和松鼠葡萄題材以外,均為花鳥題材。冊頁硬木面板上有題簽:明 露香園顧韓希孟繡畫冊 綿暉堂珍藏。
《翠鳥梅花》:白色緞面上梅枝兩株,一翠鳥仰首矗立于一枝頭之上,作者巧用深淺棕色色線表現(xiàn)梅枝粗細的肌理,白色梅花或綻放、或含苞,舒朗有致,翠鳥之毛羽分別用藍色、黑色、褐色、赭石色繡線表現(xiàn),層次分明,惟妙惟肖,僅用寥寥數(shù)針表現(xiàn)翠鳥緊握枝干之爪,強勁有力。畫面左下方梅枝之上繡“繡史”方章。
《芍藥蝴蝶》:白色緞面上繡盛開的芍藥一枝,花瓣層次豐富,用姜黃、淡粉色線套針繡,又運用嫩綠、深綠色體現(xiàn)枝葉的翻轉,以及巧妙地運用黃綠色表現(xiàn)初生之嫩葉,盛開的芍藥引來翩翩飛舞的蝴蝶,整幅繡畫動靜相宜。畫面右下方繡“針圣”方章。
明末 韓希孟顧繡花鳥冊頁
25.5×24cm(每開)
題跋:
在本冊頁中,十開繡畫對開均有文人題跋,除此另有兩開題跋,可見本冊頁,曾被多位藏家遞藏至今,方屬不易。求證這些題跋的人都是清末廣東佛山(南海)當?shù)貢摇?/P>
1.鏡人所寶:即傅日鑒,字鏡人,佛山西樵山云泉仙館道士,現(xiàn)山上還有他的題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收藏有蘇仁山《山水冊》,冊后亦有其題跋。
2.周元詠:佛山西樵山云泉仙館道士,現(xiàn)山上還有他的題字。
3.黎公壽:清末民國佛山書法家。
4.陳玉階:(1889-1952), 廣東普寧人,能書畫。
《松鼠葡萄》:白色緞面繡葡萄藤一株,藤蔓纏繞,葡萄一串,葡萄藤下一只肥碩的小松鼠,在專注地品味葡萄藤上掉下來的葡萄三五珠,運用棕色絲線繡長短針和施毛針表現(xiàn)松鼠茂密的皮毛,深綠、黃綠色線表現(xiàn)即將枯萎的葡萄葉,運用藍色、赭石色線表現(xiàn)成熟和漸熟的葡萄珠,最后以筆觸點染綠意如織的草坪。右下方繡“武陵”圓形章。
《石竹》:白色緞面繡石竹幾株,枝葉搖曳,花開幾朵,風姿卓越,整幅繡畫用赭石、綠、黃、白色繡線,畫面簡潔。右下方繡“繡史”方形章。
《萱花扁菊》:一株萱花盛開,枝葉搖曳,旁邊幾朵扁菊斜出盛開,花瓣用深淺不同的黃色套針繡,層次分明。設色典雅清晰。右下方繡“韓氏女紅”方形章。
《松鹿靈芝》:白色緞上繡仙鹿站立于松樹之下,仙鹿之皮毛運用赭石色施毛針,上面單線繡零散的花瓣,表示斑紋。松樹郁郁蔥蔥,片片松針一簇簇,紋理清晰,仙鹿旁和松樹下,兩三只靈芝點綴,再以畫筆點燃草地上坡,畫意吉祥。于繡畫左方中部繡“武陵”圓形章。
《瓶花》:此幅繡畫繡一細頸龍紋瓶,瓶插梅花和芙蓉花各一株,旁有火珠。整幅繡畫構圖簡潔,瓶身一藍色繡線巧繡巨龍圍繞,龍紋姿態(tài)矯捷,頗有晚明龍紋風韻,以藍色繡線示以青花之色,獨具匠心。
《靈芝水仙》:靈芝一株,水仙一叢,松枝一枝,構圖舒朗,僅用綠、黃、白等色線,將三種冬季植物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出來,寓芝仙長壽之美意。
《靈芝松枝》:與上述畫面題材相近,左下方落“繡史”繡章。
《虞美人蜜蜂》:繡畫主體虞美人花朵盛開,引來振翅飛來的蜜蜂,畫面動靜相宜。以綠色點染,以示草坪。旁落“韓氏女紅”繡章。
關于主題
十開繡畫均為顧繡最具代表的花鳥題材,以及我們目前可見的仙鹿和松鼠葡萄題材,整體十開繡畫均有針剛柔并濟,設色明麗妍雅,寫生逼肖活現(xiàn)之感,根據(jù)目前已知博物館館藏韓希孟同題材作品加以對比。
《翠鳥梅花》與上海博物館藏明《竹石人物花鳥合冊》中《梅茶寒禽》比對,兩開繡畫均以花鳥為主題,構圖均以右方斜出梅枝或茶樹枝,枝頭佇立一小鳥,運用不同方向絲線絲理的微妙光影變化,表現(xiàn)枝干的轉折,小鳥羽毛的質(zhì)感,一種靈活之氣躍然其間。
《松鹿靈芝》與遼寧省博物館藏朱啟鈐舊藏明《花鳥人物冊》中《仙鹿圖》,兩開繡畫均以繡仙鹿為主體,仙鹿姿態(tài)相近,設色、構圖極為相近,本品比遼博之作,更添入松樹題材,更顯畫面豐富,且動靜相宜。特別是主體之鹿,本品鹿蹄依舊以繡線表現(xiàn),較之遼博作品以補筆的方式處理,更為精湛。特別是鹿的雙目及嘴部處理,更顯靈動。除此,畫面中鹿所在山坡以畫筆點染綠草之方式,更使整幅繡畫有高低錯落之感。
《芍藥蝴蝶》與遼寧省博物館藏朱啟鈐舊藏明《花鳥冊》中《折枝芍藥》比對,主體均是一芍藥。古人評花:芍藥第一,牡丹第二,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因為它開花較遲,故又稱為“殿春”。
《松樹葡萄》與遼寧省博物館藏朱啟鈐舊藏明《花鳥冊》中《松鼠葡萄》,兩開繡畫構圖以及松鼠姿態(tài)幾近相同。
《萱花扁菊》與遼寧省博物館藏明《韓希孟繡花鳥冊》中《萱花蝴蝶》,二者都選取了萱花作為主角,萱花,又名忘憂草,歷代世人忘憂消愁、怡養(yǎng)性情的花卉。
《靈芝》與遼寧省博物館藏朱啟鈐舊藏明《花鳥冊》中
《靈芝》比對,繡法幾近相同。
繡章的對比
在顧繡作品中,常見朱線繡印。在本冊十開冊頁中,分別在八開冊頁中出現(xiàn)了繡印。分別為“繡史”(三開)、“針圣”(一開)、“武陵”(二開)、“韓氏女紅”(二開),將其與目前館藏品比對。
“繡史”用于遼寧省博物館藏明《韓希孟繡花鳥冊》中《罌粟圖》以及同本冊頁《水墨梅花》中,與“武陵”圓形章同用。
“武陵”用于遼寧省博物館藏明《韓希孟繡花鳥冊》中《水墨梅花》一開中。
“韓氏女紅”用于遼寧省博物館藏明《韓希孟繡花鳥冊》中五開冊頁中,以及故宮博物院所藏《韓希孟繡宋元名跡》八開冊頁中,以及上海博物館藏《韓希孟繡花鳥蟲魚》五開冊頁中。
唯“針圣”未見館藏品,未能比對。
在目前的研究顧繡的論述中,將落有“韓氏女紅”的繡印的作品考證為韓希孟本人作品,而且以此繡印在其作品中多見。在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以及遼寧省博物館分別館藏的三本韓希孟冊頁中均有體現(xiàn)。
“繡史”應為那個時代的婦女對自己的繡品有足夠自信而作的自我標榜,如“女史”是古代對有身份女性的尊稱一樣。除此,“武陵”是指湖南武陵,上海露香園源于武陵顧氏。在故宮博物院藏《韓希孟繡宋元名跡》冊,韓希孟其夫顧壽潛提拔后面的一方印記,即為“武陵季子”,韓希孟用“武陵”繡印也在情理之中。
綜上,認為本冊頁應為明末之際,除館藏外,另一本韓希孟顧繡花鳥冊頁,三百余年來,寒來暑往,世代更替,織繡品較之其他藝術品更不易保存卻能流傳至今,實為天佑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