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致李星沅信札冊》共計七十七頁,二十四通,曾經(jīng)湖北王文心舊藏。何氏此冊信札受書人系自己之世交兼姻親李星沅,年歲亦僅長于己兩歲,對之作書,自能神怡務(wù)閑,心手俱暢。同時,李星沅科名又早于何氏,且深得當朝倚重,何氏對之作書,又不免有矜重之意,不僅措辭講究,極少涂乙,于尺牘中平闋書儀諸種,也絲毫不茍。至于書法更為當行本色,可謂毫發(fā)無遺恨。何況筆墨精良,信箋雅致,如此信札堪稱合作。
何紹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字子貞,號蝯叟,湖南道州人,道光十六年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四川學政,為道光、咸豐間著名書法家及詩人。
何氏書法,生前即享盛名,不少時人碑志,即為梅曾亮撰文,何氏書碑,①此外,何氏亦屢被同年友推舉為書寫長者壽序冊的不二人選,至于平居為友人作書,更是不計其數(shù)。曾國藩謂其字“必傳千古”,②而咸豐帝兩次召見何紹基,垂詢所及竟也包括書法。③正因何氏書法如此為時所貴,寸縑尺素,人皆寶之。
何氏傳世墨跡,向來以對聯(lián)、冊頁、長卷、條屏等為人所耳熟能詳,以上各種也是作者有意以藝術(shù)品形態(tài)公之于世的。除此以外,尚有日記、信札、題跋等件,雖然對作者而言,并非刻意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卻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而且后者因其內(nèi)容所涉及的豐富歷史信息,不但使作假幾乎不可能,而且更具有純藝術(shù)品所沒有的人文、歷史價值。本文要介紹的何氏致李星沅信札冊就屬于這種情況。
該信札冊共計七十七頁(長二十三點五厘米,寬十三厘米),二十四通,曾經(jīng)湖北王文心舊藏。
李星沅字子湘,號石梧,湖南湘陰人,道光十二年進士。曾任江蘇巡撫、云貴總督、兩江總督等,卒謚“文恭”。李氏為晚清繼陶澍等人之后出身湖南的著名封疆大吏,深得道光帝倚任。李、何兩家可算世交,何紹基父凌漢,官至戶部尚書,對李星沅這位鄉(xiāng)后進兼年家子曾有提攜期望之情,據(jù)李氏自述:“先大夫于老丈(筆者案:凌漢)為甲子同年,余九歲時即拜謁于雙圃表母舅寓,迨乙酉鄉(xiāng)薦入都,奉教日益親,初入詞垣備承指授?!雹堋皯浳煨缦某跏滩¢窖詣e,期望甚殷?!雹?STRONG>道光十八年,何紹基子慶涵娶李星沅女李楣,何、李結(jié)為兒女親家,交情更勝昔時。直至咸豐元年李星沅去世,兩人書信往還不斷,這一情形在何、李兩人的日記中均可得到佐證。筆者目前所知見的公私收藏何氏信札中,以受書人為李氏者為最夥,總數(shù)在四五十通,超出何氏致許瀚、黃宗漢、楊翰、吳云等其他知交的信札總和,幾乎與何氏所作寄子弟書相埒。這種情形既與當年何、李兩家密切的關(guān)系相符,也要歸功于李星沅作為受書人,從一開始就有意成為何氏信札的最初藏弆者,才使這批信札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下面試論這批信札的價值?!?/P>
1
信札的珍貴史料價值
該批信札作書時間從道光二十年三月至二十四年一月,對應著作者何紹基喪父之痛以及服闋后任職國史館的大致軌跡,其中既有何、李兩家人生活起居的家?,嵭?,也有官宦生活的種種況味,間亦及于湘籍友人的近況,還有關(guān)于鴉片戰(zhàn)爭等國是的論議。
比如,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一札,何氏提及大考之事云:
試之日,點名三次,監(jiān)試王大臣搜檢籃包,從辰至酉,厲聲呵叱,狠如狼虎,較前次光景大是懸殊,讀書稽古之榮乃是如此!雖以基之專意館職,不思外轉(zhuǎn)者,到此亦不覺心灰氣短矣。不審知愛如閣下,將何以辱教之乎?高等者縱得超擢,然資俸淺者,下次自仍當攢眉入社,亦何足為榮,求免辱且甚難矣。
同月又一札云:
侍自大考僥幸后,不復以考差為慮,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信然!信然!長天大日,仍復錄錄(碌碌)應酬,止三六九到館辦書,稍得習靜耳……海秋、月喬俱為考差攻苦,談及排律、白摺,津津有味,國家功令能帖服英雄若此,可一笑嘆也!
同年四月一札云:
……考差尚無日期,想到此間,有百般難處,外顧內(nèi)顧,茫茫汗汗,想閣下能悉我隱衷,不以皇華、星使、名貴、高華等語見獎也。
同年六月一札云:
外間日以皇華相望,而侍轉(zhuǎn)以遠道為慮,得老人日日歡笑,不得差亦正不惡。再能撥冗看書,即無量福,止恐小生福薄,未必能得此清閑濃厚之味,認真領(lǐng)略耳。
以上數(shù)札,足可讓我們明白,何氏為何甘心國史館這樣清貴之地而不曾外轉(zhuǎn),原來別有隱衷!其中既有一介書生對國家功令的厭倦,也有失怙后一木難支的窘境,還有老母在堂而面對外任的患得患失(直至何母去世后,何氏方外轉(zhuǎn)四川學政),這些情狀在何氏詩文集中未嘗罄露。
又如,何氏二十三年六月一札云:
海秋與侍文字之交廿年,無少芥蒂,不意因考差不甚得意,于長白師前將侍大加炮制,外人傳為異事,而海秋直認不辭,近來蹤跡頗疏,亦大不可解矣!
這是筆者迄今所見,關(guān)于何氏與湯鵬這兩位湖南名詩人產(chǎn)生嫌隙的僅有記載。
又如,二十三年六月一札云:
現(xiàn)在京師創(chuàng)立顧亭林先生祠堂,系基承辦工程,捐貲之人不多,而捐項卻不能少出,春浦、東卿兩先生及辛階、方赤俱五十金,閣下或百金或五十,或竟慨捐數(shù)百金,候示及登薄也。
何氏曾“集同人勼資創(chuàng)建顧亭林先生祠于城西慈仁寺之隙地,”⑥此札正可將何氏募捐之事坐實。
2
信札的極高藝術(shù)水準
在清代書法史上,何紹基固然以其晚年化篆隸人行的碑派書風而載入史冊,然而其中年帖學的深到之處,亦非晚年成就所能掩。
何氏中年書風,以顏字為基調(diào),時或參以歐、蘇及《千字文》(智永)、《定武蘭亭》筆意。細論之,又可分為大小楷、行書。
何氏大小楷,或為碑銘、序贊,體格莊重醇厚;或為冊頁、題跋,氣味古雅雋永。其中尤以小楷為何氏絕詣,近代王潛剛以為“蝯叟小真書較大真書勝數(shù)倍”、“古雅可愛”,⑦如此水準,有清一代,已罕有其匹,然而何氏平生對小楷最為矜重,無一懈筆,亦不輕為人作,故存世無多。
何氏行書最經(jīng)見,其中大行書如對聯(lián)、條屏,更為鑒賞、收藏者所熱捧,此類作品文句典美,形制堂皇,可玩又可觀。何氏存世墨跡中,此類作品無疑為大宗,據(jù)何氏日記載,何氏日書對聯(lián)三五十副的情形屢見不鮮,有時甚至多至上百副?、喈a(chǎn)量如此之豐,固然說明何氏精力過人,但也意味著另一個問題:如此漫然應之的書寫,難免有草率之筆,因而并不能反映何氏書法的真實面目。其中尤其是對聯(lián),字數(shù)較少,后人刻意模仿,未必不能亂真。其實何氏在世之日,已有贗品流傳,所謂“世上爭傳蝯叟書,可憐真贗費猜摹,”⑨其中對聯(lián)當尤屬重災區(qū)。如此一來,若要憑借何氏這類大行書以窺其書風,豈不應了俗語:假作真時真亦假。
筆者以為,何氏中年行書的最佳樣本,不在大行書,而是小行書,信札、日記即是。其中,何氏日記中之精品已有影行出版,⑩而其信札則因總量較少不具規(guī)模而關(guān)注者寥寥。
其實,何氏筆跡中,信札的藝術(shù)價值較之日記,有過之而無不及。何氏日記,因其紙張版式皆固定,且因內(nèi)容似流水賬,書寫時無章法款式的變化,加之紙墨也未為精良,用筆時有草率之處,所以藝術(shù)價值難免要打折扣。
信札之作,古人即有“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之謂,其本義固然強調(diào)書法如同人的臉面,以至受書者能在千里之外,如接作者風采,然而究其原因,正因作書之時,作者已有與知交千里如晤一室之感,方能筆下含情,顧盼生姿,與日記之寡情少味不可同日而語。
今觀何氏此冊信札,對方系自己之世交兼姻親,年歲亦僅長于己兩歲,對之作書,自能神怡務(wù)閑,心手俱暢。同時,李氏科名又早于何氏,且深得當朝倚重,何氏對之作書,又不免有矜重之意,不僅措辭講究,極少涂乙,于尺牘中平闋書儀諸種,也絲毫不茍。至于書法更為當行本色,于是點圓使轉(zhuǎn),無不精熟裕如,可謂毫發(fā)無遺恨,較之大行書,在筆法技巧的表現(xiàn)上更為淋漓盡致。連小楷書中那種醇厚古雅之氣,也隱約可見。何況筆墨精良,信箋雅致,如此信札,堪稱合作。
另外,何氏一生標榜懸臂回腕筆法,據(jù)其中年信札可知,此筆法迥非何氏書風全貌,至少,在小行書的書寫中,何氏仍采用傳統(tǒng)帖學筆法。
史載東晉王獻之作佳書與謝安,謂必存錄,這是對自己書法的自信,觀何氏信札,正有這份自信。何氏當年殿試時,“廷對策亦以顏法書之,十二刻而畢,為長文襄、阮文達兩師相及程春海侍郎師所激賞,已置第一,旋以語疵落置十一。”?何氏險些獲中大魁的資本正是書法精妙,方此數(shù)十年間,何氏顏式尺牘的那種精熟,是足以睥睨同儕的。
后人謂何氏書以中年為極則,持這一觀點的人對何氏晚年在碑派書風的開拓熟視無睹,顯然有失于偏頗,筆者以為,何氏書法實踐上的中年帖味與晚年碑意,兩者實難軒輊。但若要找尋其中年書風的標本,不可舍其信札而旁求。
文 | 馬青松(作者單位:南京藝術(shù)學院)
注釋:
?、俸谓B基《懷都中友人》,《洲草堂詩鈔》卷十三,《續(xù)修四庫全書》一五二八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六九O頁。
?、谠鴩对恼視肪硪?,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輯第一輯,文海出版社,第一九一四O頁。
?、酆谓B基《西磚日記》稿本,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之《何紹基墨跡》亦有節(jié)錄。
?、芾钚倾洹独钚倾淙沼洝吩⒐?、童浩整理,中華書局,第二七頁。
?、堇钚倾洹独钚倾淙沼洝?,第六二頁。
⑥何紹基《重刊<宋元學案>書后》,《東洲草堂文鈔》卷五,《續(xù)修四庫全書》一五二九冊,第一七一頁。
?、咄鯘搫偂肚迦藭u》,崔爾平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書畫出版社,第八三一頁。
⑧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寫對七十余副。道光二十五年十月七日,寫對八十余副。咸豐二年九月八日,寫對一百零七副。
⑨何紹基《題翟明所裝字卷》,《東洲草堂詩鈔》卷二十七,《續(xù)修四庫全書》一五二九冊,第九O頁。
?、狻逗谓B基書種竹日記》,陳松長編,上海書店出版社,一九九八年?!逗谓B基手寫日記》,選自李宗侗主編《中國學術(shù)名著》第七輯,臺北世界書局,一九七二年。
?何紹基《題舊臨<坐位帖>后》,《東洲草堂文鈔》卷十一,第二三六頁。